7月中旬,定制家具厂商欧派家居陷入繁忙,但依托高度智能化的车间,柔性制造使得生产效率大幅提高;同一时间,富强实业正试产契合未来汽车需求的轻量化、高性能汽车零部件,近年该企业为此投入了大量研发资金,如今创新初见成效,订单开始涌来。
上述场景并非出现在转型升级、创新驱动突出的珠三角,而是在广东清远,一个欠发达山区城市。不过,当地之所以能快速崛起经济新动能,主要还是得益于毗邻广州,获得辐射带动,上述案例便均是广州企业在清远投资建立的子公司。
这不仅是市场作用的结果,更在于政府引导推动和创造条件。近年,广州不断加快与清远一体化发展,重点建设广州(清远)产业转移工业园,作为两市产业共建载体,吸引诸多广州企业相继落子,为清远发展注入了充沛动力。与此同时,广东另一一线城市深圳,近年也逐步加大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,邻市惠州同样受益匪浅。
最近,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参加推动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发现,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全面推进,作为中心城市、核心引擎,广深正进一步发挥“极点带动”作用,但与过去不同的是,除产业层面外,协同机制完善、营商环境对接成为更突出重点。受访人士说,由此才能打破行政壁垒,实现市场一体化,推动资源要素自由流动,让企业有更大空间进行转型布局,更好享受广深资源优势和后发地区成本优势,从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。
广州援建:政府“搭台”引导资源注入
清远属于欠发达地区。2018年,该市gdp为1565亿元,这在广东21个城市中排名第14位。按照广东区域协调思路,清远亟待提振发展,而毗邻广州成为它最显著的机遇。
各方各级力量推动之下,广州对口帮扶清远、广清一体化已探索数年,这为未来进一步的协同带动发展奠定基础。从调研看,两市在产业共建层面已有突破,作为重要载体的广州(清远)产业转移工业园,近年成为两市力推的重点,至今已累计签约179个项目,计划总投资900多亿元,其中来自广州的企业项目146个,为清远发展注入可观的新动能。
上述欧派家居便是一个典型例子。该企业在清远的集成家居生产基地一期项目于2017年投产,2018年已实现13亿产值和2400万元税收。同时,正在建设中的二期项目,将于今年9月份投产,届时产值及税收还将提升,共计将创造一万个就业岗位。
值得注意的是,与过去简单的产业转移不同,欧派家居的清远项目是一座高度智能化的生产基地。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现场看到,庞大的车间里,各式机器设备的密度并不低于工人,产品从开料、打孔、封边,诸多环节交由“电脑”掌控,效率极高。
“我们投入巨资引入全球一流设备,不断集成和优化,并通过软硬件融合应用,最终实现柔性制造。”欧派家居清远生产基地负责人王刚说,未来智能制造还将覆盖更多环节。
如果说欧派为清远带去的是高水平的生产方式和能力,那么广州富强实业集团则直接从产品层面增强了该市的产业竞争力。该集团旗下的清远富强汽车部件有限公司,是广州(清远)产业转移工业园首家引入、首家建设、首家累计税收超过5000万的企业。
不过,该企业更为引入瞩目的身份是,广汽集团关键零部件供应商,也是菲亚特、东风日产等车企的供应商或凯发k8旗舰厅的合作伙伴,并且是行业中民营企业的前五强。
富强的落户,也使得清远得以进一步搭上汽车工业转型升级的快车。据悉,近年该企业投入大量资金研发适用于新能源汽车的轻量化、高性能零部件,目前正在试产,而未来规模可期,该企业总经理王南海说:“未来三五年,我们接到的订单已经三四亿了。”
对于这些企业来说,选择清远并非没有原因。王南海说,一方面是成本优势,与广州相比,清远在土地、劳动力等方面具有突出优势,使得企业在扩大规模或转型升级时,能将珍贵而有限的资金用到人才、设备等“刀刃上”。并且,清远毗邻广州,以广州为研发和销售总部,清远为生产基地的模式,能够同时享受两地优势,助力企业更好发展。
另一方面,政府“搭台”也很关键,包括政策扶持和创造的诸多便利。王南海举了一个例子,该企业进入清远,不到一个月就办齐建设手续,工厂半年即建成。
这得益于广州在带动清远发展过程中,与产业共建配套的协同机制和营商环境对接。具体而言,广州派出一支数十人的骨干团队,主导广州(清远)产业转移工业园开发,清远向其授权67项市级行政审批权限。借此,一系列对标广州的营商环境改革在此迅速推开,“一站式”政务服务、领先的建设工程审批效率先后实现,成为当地竞争力优势。
“未来还将进一步重点优化营商环境,包括继续完善两市协同机制,深入破解行政壁垒。”广清园党工委书记、管委会主任胡志军说,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广州进一步带动清远发展的重要契机,为此两市已提出要携手共建广清特别合作试验区。
深圳外溢:大项目跨市布局加快产业联动
深圳带动效应也不俗。在惠州仲恺高新区,华星光电高世代模组项目二期工程动工仪式不久前刚刚举行。到2021年建设完成时,这个总投资96亿元、总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的惠州华星光电高世代模组项目将达到设计产能年产面板6000万片。
这是tcl模组整机一体化项目的一个子项目。2009年,tcl斥资上马华星光电,依靠自主创新建成中国首条高世代面板线,打破了日韩企业在半导体面板制造领域的长期垄断。
2016年11月,华星光电g11项目在深圳光明新区开工建设,总投资538亿元,这创下深圳建市以来工业投资项目纪录。从2017年开始,该项目外溢到与深圳邻近的惠州。
惠州华星光电总经理陈盛中向记者介绍,仅用一年时间,华星光电团队就把仲恺一片水田、林地变成了一座现代化的智能工厂。
截至今年5月,惠州华星光电累计总投资45.6亿元,达到月生产液晶面板310万片的能力。“等到产业园的项目全部建成后,将成为全球最大、最先进的模组整机一体化智能制造产业园”。
立足于大项目引领,两市的分工和联动发展自然产生。以上述项目为例,利用深圳的一条生产线做新产品和新技术验证,从产品抽检上实现品质预警,提前拦截问题,惠州华星则利用规模优势,推进量产。两地分工合作,提高生产效率。
不仅如此,通过这一项目,惠州仲恺还吸引了旭硝子显示玻璃、江丰电子、lg化学等上下游企业落户。目前,深惠正在形成新型平板显示的产业高地。
这样一家企业给惠州带来的,不只是布局和完善产业链的机遇,还有实实在在的就业机会。在惠州华星光电的园区外,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见到了好几处招聘技能人才的横幅,其中一条横幅写道:推荐10人,6000元;推荐100人,6万元。该公司人力资源负责人说,惠州这边总共已有约4000人,并还在持续扩张中。
“我们跟其他一些工厂的区别在于,从年头到年尾没有淡季和旺季之分,机器24小时开机,几乎每天都有技术工人被招聘进来。”该负责人表示。
华星光电这样的案例,是深圳产业溢出的一个缩影。2018年8月,仲恺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扈伟在一个访谈中介绍,高新区从2011年开始用了深圳这么一个主战场,在招商项目库里面103家,有87家都是深圳的企业,都是从深圳引来的。2016年的市委十届九次全会中,作为大湾区城市的惠州就提出:全面对标深圳,主动接受深圳的辐射带动。
无论是从官方规划还是从民间的往来情况来看,深圳、东莞、惠州三座城市早已形成了密切关联。在2018年的深莞惠经济圈(3 2)党政主要领导第十一次联席会议上,深莞惠三地提出在临深区域共同打造区域协同发展试验区。今年发布的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》则提出,深圳要发挥作为经济特区、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引领作用。
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副主任袁易明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,深圳大企业溢出到周边城市,这是一种有效转移、不可阻挡的趋势,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一个具体体现,空间资源要素自然流动,不同的城市共同发展,形成整个区域的综合竞争力。
(信息来源:21经济网)